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正文内容

留给国产MCU突围的时间不多了

epia3年前 (2022-06-20)产业新闻1466


2020年11月26日,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上,一场颁奖典礼正在举行,汽车芯片企业颇受关注。然而当集成电路类奖项颁给上汽英飞凌时,本该上台领奖的CEO王文学却“失踪”了。当时的他正忙着给德国总部打电话,调集芯片。

这位在汽车半导体从业十余年的专家已经嗅到了危机的临近,他在事后接受采访时连声说,“其实我们的产业链一点都不安全,一点都不安全[1]。”

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汽车行业遭遇了史无前例的芯片短缺,并且延续至今。

根据咨询机构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数据,2021年全球车企因缺芯减产1000万辆,其中中国地区减产200万辆,超过了丰田当年在中国的全部销量。这意味着几千亿的损失,而罪魁祸首仅仅是一些售价几块到几十块不等的小芯片。

一位芯片公司高管说,2021年中国几乎所有车企都派出了一位副总级别的高层常驻上海,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搞到芯片,尤其是最为紧缺的MCU。

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型控制单元)俗称单片机,凡是在需要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地方,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小到电动玩具、手机,大到家电、汽车。

如今一辆汽车中需要用到数十到上百枚MCU,用于车身、底盘、动力系统、智能驾驶以及娱乐系统的控制,一旦缺了其中关键的一枚,汽车就生产不出来。

尽管卡住了车企的脖子,但单从技术上来看,MCU并没有那么难——高难度的手机Soc拥有CPU、GPU、存储、基带等各种功能模块,内建百亿晶体管,以7nm工艺生产,仅设计费用就是几个亿美元;与之相比,MCU内只有CPU、存储、外设,CPU内核能够在公开市场上购买(通常是Arm),生产工艺则可以采用比7nm落后五代的40nm。

尽管打造一枚国产汽车MCU的技术壁垒不算高,但芯片供应危机重创汽车行业时,依然没有一家足够强大的本土MCU芯片公司站出来成为车企的坚实后盾。

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有意提升芯片自主化比例,难度更高的手机SoC、超算芯片都能完成国产替代的今天,理论上更容易突破的MCU,中国企业为何在汽车上迟迟打不开局面?


01 


高墙:高风险 低回报



2018年12月,国内首颗车规级32位MCU芯片亮相。MCU按数据带宽可分为8位、16位、32位,位数越大代表性能越好,定位越高端。比如小家电和电动玩具用8位MCU就够,而汽车电子、物联网则需要更多32位支撑。

打响突破第一枪的不是MCU厂商,而是本土的地图厂商四维图新。一年之前,四维图新瞅准了汽车智能化的机会,斥资36亿收购了联发科旗下汽车电子部门杰发科技。

四维图新旗下杰发推出的首颗车规级32位MCU

其实在四维图新向汽车MCU跨界之前,国内据称已有上百家MCU厂商,其中不乏年出货量上亿颗的企业,但他们大多对汽车MCU敬而远之。比如兆易创新活跃在工业和消费电子领域,中颖电子则在家电MCU占山为王。

但跨界者的跃跃欲试和老江湖的按兵不动,隐藏着这个行业的残酷事实:汽车MCU对新进入者来说,完全是一桩高风险,低回报的生意。

本土MCU企业芯旺微对高风险有个直观的总结,车规标准多、研发周期长、隐形成本高、配套要求高、连带责任大

以作为基础门槛的车规为例,汽车MCU的角逐中,芯片的可靠性需求远重于性能需求,因此行业对MCU的不良率要求为需≤1DPPM,即百万分之一,与双色球二等奖的中奖概率相当。而在真正装车应用时,大规模车企常常实际要求的不良率是:0。

为了让芯片满足严苛的安全要求,汽车行业制定了一整套车规级标准,对一枚芯片从设计到制造、封装的全流程进行认证,这会极大地考验MCU企业与上下游的协同。

具体来说,上游的芯片IP提供方需要专门研发“汽车行业专用型IP”,为芯片提供安全冗余。MCU企业基于这些IP设计出属于自己的MCU,便于车规认证。一些MCU企业为了保险,会直接要求上游提供的IP本身即通过功能安全认证。

身处中游的MCU厂商,则要在设计出芯片后,花费12-18个月进行大量测试,保证芯片能够耐受住AEC-Q100标准认证中的高低温冲击、复杂电磁环境、极端震动实验等考验,满足功能安全要求,让芯片在量产装车后能够在各种工况下,安全运行10-15年。

跨界入局的四维图新便体会到了厂商的艰辛。2018年,杰发的利润仅达到承诺的65%,随后两年收入则从5亿降至3亿,财报在分析了一番外部因素后,诚恳地表示“ 芯片研发投入比预期要高,研发周期较预期略长。”

而在下游的制造环节,芯片生产企业(晶圆厂)与封装厂则必须根据IATF 16949要求,建立专门的车规芯片产线,进行6-12个月的认证,期间不得生产其他产品。

对可靠性的极度要求,使得MCU车规认证标准严苛、条目繁多、流程漫长,再加上芯片设计、装车测试等环节,企业需要在无业绩的情况下投入短则三年长则五年,这直接劝退了绝大多数观望者。曾在中芯国际任职的一位半导体分析师称,车规的存在成倍地放大了国内外MCU芯片的差距。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描述的是国内MCU企业清一色采用的fabless模式,资产模式轻,与一体化垂直整合的IDM模式有所区别。

就算跨过了门槛,汽车MCU的市场故事,对新进入者来说也不够性感——在2021年之前,这是一个总量不大、毛利较低、需求增长平缓、格局相对稳固的细分市场。

2020年,MCU的价格已连年下降,最低时平均价格逼近0.6美元一颗,当年汽车MCU市场规模为65亿美元,仅占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的1.5%。总量较小的同时,MCU的毛利率也不算高,即使是行业龙头瑞萨,毛利率也才47%。

相比之下,以移动处理器为主业的高通,手机SoC销售均价高达20-30美元,2020年毛利率则超过66%,一个季度的营业额就力压汽车MCU行业一整年业绩。

汽车MCU“撅着屁股捡钢镚”的经营模式,使得市场份额集中到成立时间久、具有规模效应的汽车半导体头部企业手中。瑞萨、恩智浦、英飞凌、德仪、微芯、意法等厂商通过并购整合,占据了汽车MCU超过90%市场。


固化的行业格局带来了一个结果,海外MCU大厂在长期量产实践中,和下游达成了稳固的客户关系,建设了丰富的“失效场景库”以及芯片失效溯源机制,能够将芯片越做越安全,同时也以芯片为基础建立了开发生态。

对车企来说,这意味着更换MCU的机会成本极高。即便有本土企业咬牙拿出了符合车规的MCU,但Tier-1、车企出于安全考虑和生态切换的投入,也很少吸纳其作为主力供应商。因此,在汽车MCU领域,国内企业几乎连亏本售卖打价格战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一些不涉及汽车安全的部位猥琐发育。

2019年,四维图新的MCU出货量仅为数百万颗,已经在汽车MCU摸爬滚打7年的芯旺微,该业务营收则为3000万元,与国外大厂差了两个数量级。

直到一只黑天鹅出场,打破了僵局。


02 


窄门:短暂的机遇期



2021年,在地震、雪灾、火灾对晶圆厂的轮番洗礼和订单错配下,汽车MCU的供应日益吃紧,海外大厂相继涨价。而在8月,国内车企陷入了彻底断炊的恐惧中,原因是千里之外的疫情,阻断了一块汽车MCU的生产。

在国内,博世的ESP车身稳定系统占据70%份额,该系统需要的MCU采购自意法半导体(ST)。但在当时,ST位于马来西亚的芯片封装厂因疫情停产,传导到国内,新车因缺芯开不下产线。投机者则借机大发横财,芯片黑市一度将原价13元的MCU炒上了4000元一枚的天价[2]。

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徐大全的朋友圈截图

缺芯事件,让国内车企彻底意识到,海外芯片企业+海外零部件巨头的MCU供应链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稳固。扶持本土汽车MCU公司保供的进程陡然加速国产汽车MCU在2021年迎来了井喷。

此前在工控和消费电子领域观望的兆易创新、中颖电子,紧急上马车规级MCU项目,计划2022年量产。在2021年最后半个月,琪埔维、芯旺微、旗芯微、云途半导体相继完成亿元融资,创下了国产汽车MCU融资密度纪录。就连四维图新后来也在财报中扬眉吐气,其汽车MCU业务在2021年同比暴增了10倍。

一年时间,国产汽车MCU从门庭冷落,变作风口上的芯。然而,国产汽车MCU能在风口上停留的时间其实有限。

一方面,国外厂商只需要通过扩产就能够解决市场的供不应求。

在2021年芯片短缺后,瑞萨宣布将汽车MCU扩产50%,承接代工订单的台积电也宣布汽车MCU扩产60%。行业预计,2023年随着新一批产线集中投产,汽车MCU的短缺就将得到缓解。

换句话说,留给国产汽车MCU与车企完成绑定的时间只有两年左右。

另一方面,技术趋势很可能将汽车MCU逐渐引向一个更集中化、高端化的市场,这更利好具有深厚技术沉淀的海外厂商。

近些年,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逐渐向集中式过渡,在集中式的架构建立起来后,汽车上的MCU用量将减少,一块高性能的MCU将取代多枚中低端MCU。

在高性能汽车MCU领域,英飞凌、瑞萨等相继推出了TC4x、RH850/U2B等产品,芯片拥有更高的时钟频率,更大的内存,一枚芯片能够同时支持多个应用(而不是像传统MCU那样只能运行一个应用),为未来做好了准备。

与之相比,国内仅有少数企业如芯驰发布了面向未来的高性能产品E3,整体目前仍然处于“低端打基础,高端待突破”的局面,芯片主要应用在对汽车安全影响不大、性能要求不高的车身控制等领域。

这意味着,壁垒森严的汽车MCU市场,其实只给国内企业留下了一道窄门,并且已经开始关闭。


03 


命门:卡脖子的老面孔



即便国内汽车MCU芯片企业能够集体崛起,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芯的问题。因为在汽车MCU创业热潮中集体涌现的是芯片设计公司,而缺芯的根本原因,是芯片制造环节的产能不足。

事实上,国产汽车MCU面临的,是和国内消费电子高端芯片相似的窘境——掌握关键技术的上游与下游都不在大陆,在消费电子芯片上下游分别把持着命门的Arm与台积电,在汽车MCU领域也卡住了脖子。

在制造环节,台积电在先进制程一骑绝尘的同时,在汽车MCU所需的成熟制程也积累深厚,拥有最多车规级芯片产线,占据了全球70%车规级MCU产能,不仅海外大厂将部分芯片制造向其外包,国内企业杰发、芯驰等也将其作为代工厂。

台积电占据了70%车规级MCU产能

在大陆,车规级MCU产线则处于稀缺状态。

究其原因,此前国内涉足汽车MCU的芯片企业少、规模小,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大陆TOP2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华虹,此前代工的MCU主要是兆易创新、芯海科技等企业用于消费电子、工业领域的芯片。而尚在襁褓中的汽车MCU公司,在缺芯的背景下很难从他们手中要到产能[4]。

而在上游的IP供应环节,由于Arm的强大生态,国内外汽车MCU在芯片设计时绝大多数内核都选择了基于Arm Cortex 的IP,其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仅有少数企业如芯旺微选择自研IP。

不过,改变正在发生。在上游的IP供应方面,国内正试图通过基于开源的RISC-V开发MCU,绕开Arm的垄断。而在制造环节,2021年芯片短缺后,中芯国际投资45亿美元扩产,其中大多数都投向了成熟制程,华虹亦开启扩产进程,国内车规级MCU产线因此有望得以扩张。

今年5月中旬,外媒报道美国有意进一步扩大半导体设备禁令,中芯国际与华虹赫然在列,也让这场MCU国产化运动显得似乎更有必要。


04 


尾声



在MCU国产化的进程中,身处终端的车企如何行动将关系到这一目标的成败。

在本轮缺芯浪潮中,丰田和宝马都与芯片企业达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供应链及时掌握,因而反倒在同行的缺芯中抢占市场,2021年新车销量分别上涨9%、7.4%。而国内车企则被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苗圩痛斥“只会在那儿叫唤”。

如果要建立起一个新的国产汽车MCU供应链,车企的供应链管理仅仅穿透至芯片企业其实并不够,还要进一步往芯片IP与芯片制造延伸。

华为在2018年之后的举动,已经留下了可以参照的先例:在上游,华为转向开源的IP生态,基于RISC-V打造芯片;而在下游,华为则选择加码先进封装,绕开先进制程来解决芯片制造问题。

国内汽车MCU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角色,从而将本土供应链串联起来。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芯世相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产业新闻-电子纸产业联盟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news.epaperia.com/post/246.html

相关文章

|联盟新闻|开学了!电子纸产业专家线上专题培训开始报名了

|联盟新闻|开学了!电子纸产业专家线上专题培训开始报名了

针对广大成员单位基于技术、销售、市场、产品等方面不同的诉求,联盟秘书处拟邀请各领域专家开展针对性的线上主题经验分享与培训。成员单位可免费参加!请各成员单位踊跃参与培训主题的征集,让我们的工作更加贴近您的需求。如果您的培训项目需求未在上表中列...

|智慧物流|上海出台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智慧物流|上海出台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为加快推进本市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近日,市发展改革委、市邮政管理局等六部门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贯彻落实国家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上海实际,以“源头治理、循环使用、再...

|行业资讯|复旦大学团队再发柔性电子领域里程碑式成果

|行业资讯|复旦大学团队再发柔性电子领域里程碑式成果

2021年3月11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领衔的研究团队,成功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实现融合,在高分子复合纤维交织点集成多功能微型发光器件,揭示了纤维电极之间电场分布的独特规律,实现了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相关...

|行业新闻|慕尼黑华南电子生产设备展丨这些企业都已报名组团,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吧!

|行业新闻|慕尼黑华南电子生产设备展丨这些企业都已报名组团,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吧!

作为专业的电子智能制造业交流平台,2021慕尼黑华南电子生产设备展(productronica South China)立足行业前沿,将于2021年10月28日-30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举办。本次LEAP Expo规模将达到8...

|行业新闻|物联网赛道争相角逐,气体传感器下一个增长点在哪?

|行业新闻|物联网赛道争相角逐,气体传感器下一个增长点在哪?

随着物联网环境监测市场、各类智能化硬件的提升,国内气体传感器的发展速度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尤其是在“碳”计划的推进下,气体监测迎来了新一轮的增长点。从市场规模发展来看,气体传感器的出货量也在稳步增长。根据GMI的报告显示,到2026年气体传...

|产业新闻|UWB 十大关键要点

|产业新闻|UWB 十大关键要点

没有时间阅读整本书?只要浏览以下这些要点,就可以了解超宽带 (UWB) 的基本信息: 01UWB 将是下一个重要的定位技术。它已经为消费类、手机、交通运输和工业应用等 40 多个垂直市场提供了解决方案。02联盟也随时准备提供帮助。...